鐘燕玲的抗病故事,要從2007年的一場高燒說起。當時她連續三天發燒,如廁時發現小便呈深色,是“急性腎炎”的征兆。可因同時伴有咽痛等癥狀,她誤將病情當作普通感冒處理,讓急性腎炎悄悄隱匿發展。

2010年左右,身體莫名浮腫,復查時醫生明確其為“慢性腎小球腎炎”,并戳破關鍵:“之前急性腎炎沒規范治,已經拖成慢性了”。2018、2019年末,病情兩度“爆發”——體重從120斤漲到170斤,高鉀血癥、大量腹水、心包積液接連出現。2020年6月,她在深圳做了動靜脈內瘺手術;同年9月5日,因高鉀血癥緊急住院,正式踏上透析治療之路。
“剛聽說要透析時,心里特別抗拒。”鐘燕玲坦言,是愛人的耐心開解幫她扛過了那段難捱的日子——不僅每天柔聲細語地講道理,還特意開著房車帶她四處散心,慢慢疏解了她的焦慮。
榮成氣候宜人、環境舒適,2021年1月,鐘燕玲和家人來到榮成開啟養老生活,經鄰居、病友多方推薦,最終選擇了榮成威高透析中心。
“來之前就聽人說‘威高對患者像家人,服務好’,來了才知道是真的。”鐘燕玲記得,初到透析中心時,她的血管細且彎曲,穿刺難度極大。當時的護士長康潔雪,蹲在床邊反復調整角度,耐心嘗試;后來護士劉智慧、羅燕飛更是成了她的“定心丸”,穩穩護住她的透析“生命線”。“王義玲主任也特別負責,有任何疑問找她,總能得到細致解答,在這兒透析特別安心。”
如今的鐘燕玲,生活比不少健康人還規律,醫生、護士都夸她是透析患者里的“三好學生”。
不透析的日子,她的生活安排規律有序。清晨,她和愛人去櫻花湖騎兩圈單車;7時30分,與家人一同吃早飯。上午9時許,她會約上鄰居打一會麻將,大家不計輸贏,圖個熱鬧勁;18時30分,準時去廣場跳廣場舞,還加入了兩個舞蹈群,和舞友們約著“打卡”;22時左右,她便休息,從不熬夜。
透析日,5時30分被鬧鈴叫醒,6時15分出發前往透析中心,透析結束后依舊精神飽滿。“以前透析后總抽筋,自從堅持跳廣場舞,胳膊腿都活動開了,抽筋的毛病再也沒犯過。”飲食上雖需有忌口,但她早已習慣,連高磷高鉀的備用藥都常因過期被替換,“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,吃什么舒服、吃什么難受,慢慢就摸透了。”
鐘燕玲的抗病路上,從不缺溫暖的支撐。

此前四位老人曾同住,如今雖兩位老人離世,但婆婆和娘家媽仍常伴左右:婆婆每天早晨主動刷碗,耳背卻會看口型的娘家媽,負責晚上收拾家務,“她們哪是來讓我照顧,分明是來給我當‘保姆’的!”言語間滿是幸福。
愛人更是她的“堅強后盾”——為了方便帶老人和她出游,專門買了房車,天南海北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;閨蜜們也格外貼心,每當鐘燕玲愛人不在家,閨蜜總會主動接送她透析,還陪她去櫻花湖散步半圈,累了就去附近商場吃點東西,“有她們在,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‘病人’”。
聊起想對其他腎友說的話,鐘燕玲語氣格外認真:“千萬別把自己困在‘病人’的標簽里。能忙就別閑著,散散步、跳跳舞,哪怕和鄰居打打麻將也行,別總在家躺著——越躺越沒精神,越忙越有活力。”
對于未來,她早有規劃:等妹妹回來后,就帶著婆婆、娘家媽去濰坊等地開啟“山東游”。“之前天太熱沒去,現在涼快了,正好陪老人多轉轉”。她笑著說:“只要還能蹦得動,就該干啥干啥,想吃的、想去的,都別等!”
從被疾病困擾到活出精彩,鐘燕玲用親身經歷證明:透析不是生活的“終點”,而是“新生”的另一種開始。而榮成威高透析中心的專業守護,也為像她這樣的患者,筑起了一道充滿溫度的健康防線。

